一周中国财政(10月24日—10月30日)

10月24日—10月30日,中国财政要情有:三部委印发《关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管理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的实施意见》;财政部发布关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邹加怡:在不确定性中求稳定,在开放合作中谋发展。 

一、政策发布 

1、三部委印发《关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管理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的实施意见》 

10月26日,财政部、国资委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管理 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的实施意见》:一是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管理政策,联合制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管理办法。二是共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提供参考。三是深化会计师事务所符合执业许可条件监督,采取出具管理建议书、责令整改、警示函等措施。四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监测和管理,及时同国资委、银保监会共享有关信息,并视情况向市场公开提示。五是加大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力度,建立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信息披露平台。六是与国资、银保监等部门实行分类指导, 督促相关企业合理选聘会计师事务所。七是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国有企业、金融企业等公众利益实体审计的监督检查力度。八是严格对负有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措施,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视情况依法暂停或吊销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 

2、财政部发布关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10月2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一是国有资产评估是指评估机构根据委托,对国有单位相关经济行为所涉及的国有资产或者非国有资产的经济权益进行评定、估算,并出具评估报告的专业服务行为。二是评估资产对象和类型包括: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分立、收购、清算,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接受非货币资产出资,债权转股权,产权转让,除上市公司以外的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资产转让、置换、租赁,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抵债,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抵押或者质押,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二、数据盘点 

1、中国9月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2% 

10月29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2%。1-9月,营业总收入440846.4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中央企业249472.7亿元,同比下降3.9%;地方国有企业191373.7亿元,同比增长3.7%。  

2、中国9月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5% 

10月29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5%。1-9月,利润总额22833.0亿元,同比下降16.0%,其中中央企业15366.1亿元,同比下降14.4%;地方国有企业7466.9亿元,同比下降19.0%。 

三、重要活动 

1、10月21日,余蔚平副部长出席“2020消费扶贫·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开幕式并致辞。 

2、10月24日,邹加怡副部长出席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并就“在不确定性中求稳定,在开放合作中谋发展”作主题演讲。 

四、地方财政 

1、浙江财政:聚力“六稳”、“六保” 提供坚实保障 

10月26日,浙江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台州财政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确保中央资金直接惠企利民,提振市场信心和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全力念好“快、宣、扶”三字诀,迅速建立“一事一议”资金拨付制度,加强涉企政策精准宣传,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为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着力减开支、强执行、严绩效,让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常态。三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借力“互联网+”实现资金兑付“加速跑”,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开展“四百”财源建设积蓄财源力量,以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保障发展。 

2、湖北财政:“七点发力”促经济社会发展 

10月28日,湖北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武汉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六稳”、“六保”政策措施,有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一是支持打赢疫情武汉保卫战,有序规范组织资金调度,开启应急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特殊时期简化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二是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降低增值税率、减免房产税等各项减税政策。三是加大财政金融对企业扶持力度,落实财政贴息政策,建立“4321”政策性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四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申报发行使用和风险防控工作。五是落实稳岗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职业培训经费补贴政策。六是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继续提高武汉城乡低保对象等人员保障标准。七是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一揽子支持政策,加强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 

五、财政时论 

1、邹加怡:在不确定性中求稳定,在开放合作中谋发展 

10月24日,邹加怡副部长应邀出席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峰会主题为“危与机:新格局下的新金融与新经济”。邹加怡副部长就“在不确定性中求稳定,在开放合作中谋发展”作主题演讲。 

邹加怡表示,不久前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讨论了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各方普遍认为,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退,经济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全球金融风险上升。疫情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但实际上,“黑天鹅”并不罕见,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应对风险,就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通过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的环境。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对疫情冲击,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对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形成有力支撑。财政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支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定经济基本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内需。提高财政赤字率到3.6%以上,安排一般预算赤字3.76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以更大的政策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提振市场信心,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减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税费,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力度,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轻税负超过2.5万亿元。稳定了市场主体,就是稳定了金融部门的客户,有利于维护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三是发挥普惠金融作用,服务实体经济。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大幅拓宽了担保覆盖面,显著降低费率。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小微企业的贴息支持,预计全年可发放贷款1456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通过分担贷款风险和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管控杠杆风险。“开前门、堵后门”,在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力度的同时,从“借、用、管、还”各个环节,全方位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不因疫情形势放松风险管控。增强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五是扩大政府债券发行,为市场提供优质资产。一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顺利发行。最近,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发行60亿美元主权债券,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高质量投资级优质资产。市场认购踊跃,申购金额达到发行规模的近5倍,表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也彰显了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决心。国内外投资者都能够从中国经济的稳定恢复中获益。 

有效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把握好逆周期调节和金融稳定的关系。采取逆周期宏观政策应对疫情冲击十分必要,但也容易加大中长期风险。全球货币政策环境持续宽松,已经超过10年。疫情暴发后,主要经济体不得不实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仅上半年,美欧日三大央行合计扩张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短期内稳定市场的作用,但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货币增长过快、实体与金融背离、宏观杠杆高企、资产价格膨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等问题值得关注。协调好金融监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纵览历史,金融监管始终与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互动平衡,经历从强化到放松、在新的基础上再强化的螺旋式发展。面对疫情冲击,《巴赛尔协议III》实施期限适度放宽,各国金融监管容忍度适当提高,对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要看到,放松监管必须审慎有度。随着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明年全球经济可能加快复苏,金融领域容易出现自我循环、放大杠杆、积累泡沫的情况,需要适时调整金融监管政策。平衡好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关系。疫情倒逼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传统金融业态正被重塑。任何事物都利弊相生,具有两面性。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安全的挑战。我们要支持金融科技发展,也要坚持“科技向善”,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也要建立、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则,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研判好气候变化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的威胁,被称为“绿天鹅风险”。目前看,气候变化影响逐渐显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增加,经济活动可能陷入停滞,导致企业、居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各国经济低碳化转型加快,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趋严,高碳资产价值可能大幅重估。气候变化影响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会形成负反馈效应,放大金融风险。气候变化影响与重大疫情暴发等全球性挑战一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共同应对。处理好主权债务与发展融资的关系。全球应对疫情的财政刺激政策接近12万亿美元,各国平均赤字率将比去年上升9个百分点。一些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疫情仍在蔓延,经济衰退,货币贬值,财政收支失衡,债务规模攀升,主权信用评级面临下调,债务可持续压力凸显。债务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既要解决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更需要解决长期资本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中国正在全面落实G20缓债倡议,帮助最贫困国家缓解债务负担,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邹加怡指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需要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合作的正确方向。多边机构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天然具有逐利性,在经济衰退、货币宽松的背景下,容易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自我膨胀、脱实向虚。国际金融组织可在帮助各国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探索建立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政策框架,引导金融回归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使命。支持中长期发展融资。不少贫困国家面临债务可持续的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参与、联合行动。多边开发机构应创新融资方式,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并在最贫困国家债务处理问题上,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增加特别提款权普遍分配,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增强国际支付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疫情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方式,“无接触经济”“线上经济”“低碳经济”迎来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组织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各国政府,通过规则制定、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倡导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公众的能力。 

邹加怡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消费投资持续恢复,货物进出口由降转升,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显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通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大市场将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将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平等互利、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作出中国贡献。 

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封闭不会带来稳定,“脱钩”不会带来安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需要在动态中求稳定,在开放中求安全,在合作中谋发展。我们唯有同心协力、团结协作,才能在“变局”中找到“破局”之路。